- · 《戏剧之家》栏目设置[05/29]
- · 《戏剧之家》数据库收录[05/29]
- · 《戏剧之家》收稿方向[05/29]
- · 《戏剧之家》投稿方式[05/29]
- · 《戏剧之家》征稿要求[05/29]
- · 《戏剧之家》刊物宗旨[05/29]
寻常生活中的养生之趣李渔和闲情偶寄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李渔,字笠鸿,一字谪凡,号笠翁、湖上笠翁等。他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是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著有《笠翁十种曲》《连城璧》《无声戏》《闲情偶寄》《笠
李渔,字笠鸿,一字谪凡,号笠翁、湖上笠翁等。他学识渊博,一生著述甚丰,是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著有《笠翁十种曲》《连城璧》《无声戏》《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的艺术作品,题材涵盖戏曲、小说、诗文、随笔等,因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录。
除此之外,李渔还是位名副其实的养生学家。他的一生因时、因事可谓颠沛流离,两次进深山避战乱、六次搬家,并非是位衣食无忧的“大老爷”。但在明末清初那个动荡的时局之下,男子平均寿命只有35岁的年代里,李渔却可寿高七十,可见其养生方法是有一定作用的。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养生、饮食观念多是基于日常生活提出,简便可行,并不用花费很多钱,而且很符合现代养生学、营养学的理念,对今人的饮食养生之法仍不失教益。
坎坷人生
李渔的人生遭际颇为坎坷。他祖籍浙江兰溪县,明万历三十九年( 公元1611 年)生于江苏如皋县。父辈从事医药行业,颇为富裕,李渔年及髫龄即能作诗。20岁时,父亲病故,他携妻女回到老家备考科举,但几次乡试均告落第。30岁时,正值明末兵荒马乱,母亲离世,家中老屋及财产被战火焚烧干净,他不得不中断科举仕途之路。面对生活困境,他选择放下文人的清高和自负,开始靠卖文、写戏剧文学赚钱养家,渐渐声名鹊起。但也因此遭到同行文人的嫉妒,先后被牵连构陷于文字狱和吴三桂“三藩之乱”。47岁,他举债创业,辗转在扬州、北京、兰州、西安等地兜售自己,帮人润稿、编辑文集、建造园林、设计家具等。年近六十,李渔组建剧团进行巡演。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就曾邀请过李渔的剧团演出过。晚年,他伤病落魄,靠向亲朋旧友祈求资助生活,在清康熙十九年( 公元1680 年)撒手人寰,享年70岁。
高寿之法
李渔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并没有受困于生活的清贫、机遇的不顺,而是修养身心,将自己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情趣总结在《闲情偶寄》一书中。李渔曾说,“京师之内,只有挂长寿匾额的平人,没有起百岁牌坊的内相。”可见,长寿绝非“富贵豪门”的专享,只要方法得当,咱们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企及。
在李渔看来,养生因人而异,也因时因地而异,人有穷富,时有四季,地有在家在外,在舟在车,人人时时地地皆不同,不能教条地套用某种固定的方式方法,也无需达到某个门槛的养生前提,正所谓人人随时随地皆可养生。
饮食要顺应天性
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喜好厌恶不同。明明不喜欢吃某样食物,因其特别有益于健康而强迫自己多多食用,殊不知潜意识会“出卖”你,并不见得会有什么成效,有时还可能是疾病的来源。吃喜欢的食物带来的快乐情绪,更利于健康。李渔甚嗜杨梅,每食必过一斗。有一年杨梅上市的季节不幸患病,大夫说杨梅“其性极热,适与症反”,家人就瞒着他说没见到卖的。而他心中念着想吃杨梅,病总也不见好转。有天听到果贩的叫卖声才知道被家人蒙骗了,急忙命人买回来。杨梅不过刚刚入口沁齿,李渔便觉得满胸郁结俱开,咽下肚,就觉得五脏六腑甚是舒坦,四肢体态也无比舒展。几食之下,病好了大半。原本是与病情不相宜的食物,吃了后,并没有加重病情,反而使症状减轻,足见吃喜欢的食物会产生一种正面、积极的情绪。好的情绪对病体乃至健康的身体都是有益的。这个观点,是对唐代名医孙思邈“不违性情之欢”的思想所做的进一步诠释。
当然,喜欢的食物也不能一味多吃。李渔总结到“须以渐尝试,由少而多,视其可进而进之”,绝不能拿自己的身体来开玩笑,以免“食之过多而成疾者”。
饮食要顺应情绪
按时吃饭,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当然对身体有益,但还要结合当时的情绪。李渔认为“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之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必不可。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稍杀。”当人处于喜怒哀乐这些较为激进的情绪中时,进食有伤身体,高兴时可能会多吃、多喝,生气时食物难以消化,悲伤时压根没什么食欲。再者“不消即为患”,如果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最好是等消化完了再吃下一顿,不必拘泥于“到点必须进餐”。
无独有偶,现代医学戏称“胃肠是人体的第二个大脑”,爱吃什么、突然想吃什么和消化道的神经系统以及体内的共生菌群有关。所以,饮食务求顺应情绪。
文章来源:《戏剧之家》 网址: http://www.xjzjbjb.cn/qikandaodu/2021/0316/611.html
上一篇:为戏剧疗愈点赞话剧哎呦不怕观后感
下一篇:莎翁戏剧与物化的历史读莎士比亚的动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