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戏剧之家》栏目设置[05/29]
- · 《戏剧之家》数据库收录[05/29]
- · 《戏剧之家》收稿方向[05/29]
- · 《戏剧之家》投稿方式[05/29]
- · 《戏剧之家》征稿要求[05/29]
- · 《戏剧之家》刊物宗旨[05/29]
演出中演员情绪体验的产生与角色情感的创造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 设身处地:规定情境中的“我就是” “设身处地”实际上就是在分析与认识角色的基础上,在准备角色、排演和演出过程中,探寻从演员本人出发,即以“我”的名义去展开对人物极
1 设身处地:规定情境中的“我就是”
“设身处地”实际上就是在分析与认识角色的基础上,在准备角色、排演和演出过程中,探寻从演员本人出发,即以“我”的名义去展开对人物极其所处环境的想象和感受,运用“假使’作为纽带,把演员与角色联系在一起,达到“我就是”的境界。
1.1 “我是谁?”“我处于何种情境之中?
确切的说,在进入小说、特别是剧本片段之后的人物创作阶段,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做联系时,确实非常真挚地在行动和感受。在台上认真听、真看、真想、真说和真做。可是,我们真切的感受和体验的结果却似乎并不是作者的意思,演出来的人物也距离作者笔下的要求相去甚远。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体验的是什么?在体验谁呢?
一般地说,老师们在学生建议要“从自我出发”的同时,必定会加上一句:仅仅从自我出发是不够的,应当从自我出发而找出作者在这一情况下提示出来的自我感觉。最理想的是,演员应该“从自我出发”,而达到作者的文学形象,把握形象,与形象融合在一起。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国戏曲表演艺术家们提出,要“设身处地”地进入到角色的生活中去。
所谓的“设身处地”,就是要求演员在创作中,想象自己是角色,处于他所处的情境中他将会怎样做。斯坦尼在阐述“我就是”时说:“我就是’就意味着:我把自己放在虚构的情境中心,我是处在想象生活的深处,处在想象事物世界里,开始以自己的名义,诚心诚意、勤勤恳恳地动作起来。演员是否能够做到“以角色自居”,达到“我就是”呢?回答应该是可能的。因为任何一个有生活经验的演员,都具有对人的了解和观察的能力,同时在人性的深处,都有着相通的东西。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在某一个演员的本性中,可能没有阿尔卡须卡?夏斯利夫采夫的狡诈和哈姆雷特的高贵,可是,他身上总有着几乎是一般人所有的优点和缺点的种子和萌芽。”斯坦尼认为,只要演员能够认真地“在角色身上找到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到角色”,就完全可以真正地感觉到角色,以角色自居,逐渐的达到“我就是”的境界。
1.2 演出中的“设身处地”
已经化身角色的演员,开始以“我就是“的方式出现在演出现场,在演出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从角色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出发,来感受、认识和评价规定情境中来自”此时、此刻、此地”的具体刺激。所以,“设身处地”的“地”还应该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此时此地”。在人物的每一个具体行动中,不存在抽象、空洞的规定情境,演员必须要把“我”放在“此时此地”的情境中,通过组织人物的行动和行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创造体验角色的情感。
总的来说,演员能够身临其境地投入到角色的生活和处境中去了解和感受这个人物。逐渐地熟悉并生活在人物的世界里,才能够“以人物自居”,说自己“我就是他”,并像他那样地生活着,体会着他的每一瞬间具体的情绪体验。这样的“设身处地”就可以帮助演员体验到角色在剧本的规定情境中是怎样去思考、去行动、怎样对待客观事物以及由此会产生什么样的态度了。
2 触景生情:通过行动诱发真是的情绪体验
2.1 所谓“触”,就是要去行动
演员要想在表演中产生出真实的情绪体验,就是要在“设身处地”的基础上去“触景生情”。其中,“触”字是关键。所谓“触”,就是要去行动。那么情绪与行动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说演员可以通过人物行动诱发角色情绪的产生?
美国心里学家阿诺德认为。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阿诺德举例说,在森里看到熊会产生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子里的熊却不产生恐惧。情绪产生决定于人对情境的认知和估价,通过评价来确定刺激情景对人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情绪受环境影响、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的作用。著名心理学家扬(P.T.Yong)和普利布拉德()也都强调情绪同其他心理过程之间的联系,认为情绪起源于对环境事件的信息不一致时,就导致情绪的产生。例如,意外的成功引起的惊喜,意外的挫折导致愤怒。
2.2 行动的特点与情绪的关系
在表演创作中,我们一再强调:演员要通过行动去创作人物形象。因为,通过行动不仅能够揭示出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它还能诱发演员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从而创造出人物的情感。
文章来源:《戏剧之家》 网址: http://www.xjzjbjb.cn/qikandaodu/2021/0104/547.html
上一篇:情浓新东方
下一篇:所有的北京梦,抵不过“杜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