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戏剧之家》栏目设置[05/29]
- · 《戏剧之家》数据库收录[05/29]
- · 《戏剧之家》收稿方向[05/29]
- · 《戏剧之家》投稿方式[05/29]
- · 《戏剧之家》征稿要求[05/29]
- · 《戏剧之家》刊物宗旨[05/29]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战斗剧社的基本情况 战斗剧社的前身,是周恩来于1926年派出到贺龙部队的一支宣传队,这支宣传队充分发挥了政治宣传工作的作用,保证部队勇往直前。经过革命的锻炼和洗礼,
一、战斗剧社的基本情况
战斗剧社的前身,是周恩来于1926年派出到贺龙部队的一支宣传队,这支宣传队充分发挥了政治宣传工作的作用,保证部队勇往直前。经过革命的锻炼和洗礼,到了长征时期,宣传队分为三个分队工作:一、二分队分别随同前卫、后卫部队行动,担负前后卫战场上的宣传工作,三分队是音乐队,出发时随前卫部队,中途停留下来,组织活动。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这里,贺龙、任弼时和甘泗淇研究决定从部队里抽调青年扩大宣传队的规模,组成剧社,从这里宣传队改称为战斗剧社,并将剧社送到四方面军的工农剧社学习,期望将战斗剧社训练成一支“歌舞剧全面”的战斗文艺组织。长征结束后,战斗剧社只余下十来人,贺龙从部队调人将战斗剧社补充到五十余人,并将剧社送到陕西省保安县的中央红军剧团——人民剧社,请剧社领导人危拱之帮助训练。战斗剧社在保安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学到了《亡国恨》、《铁蹄下的反抗》、《我觉悟了》、《小白龙》和《李七嫂》等剧。1937年春,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贺龙抽调了一批有文化和专长的人充实剧社,正式成立了红军第二方面军政治部战斗剧社。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战斗剧社于是归八路军120师政治部领导。1937年9月,根据党中央的安排:“第120师开赴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并向大同、绥远游击。”[1]战斗剧社由此开始了在山西的抗日活动。在抗战时期,陆续从各机关、各部队抽调了优秀人才充实剧社,随着形势的发展,剧社内部也成立了战斗平剧社和战斗儿童演剧队,剧社发展的越来越好。抗战结束后,战斗剧社先后北上绥远、南下四川,1953年与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合并,结束了其战斗历程。从成立到结束的二十七年,战斗剧社经历了四个革命战争时期,在祖国多个省份都留下了足迹,影响深远。
二、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
抗战爆发后,战斗剧社拿起艺术的武器,用文艺来抗战,剧社开展了各项文艺事业,起到了宣传教育和战时动员的作用。在所有的文艺形式中,戏剧自古以来广受群众喜爱,且具有形象性,被剧社重视,在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主要包括戏剧演出、戏剧创作及开展戏剧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战斗剧社奔赴解放区和沦陷区,给部队、群众、敌伪军演出戏剧,鼓舞了士气,宣传了抗日知识和政策,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战斗剧社、战斗平剧社、战斗儿童演剧队,于参加十月革命公演后,二十四日晨又出发赴四军分区、河西、二军分区等地巡回公演。”[2]“军区政治部战斗剧社在兴县及二、四分区之巡回公演已毕。刻因前方部队相继收复广大失地,特响应首长号召,偕同儿童演剧队向偏关、岢岚、五寨一带挺进,深入下层。”[3]同时,为了增强敌占区群众的抗战信心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战斗剧社还组织了游击剧团,并为其配置了武装班,深入晋中敌占区工作。在征途上,剧社编排了适合敌占区演出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如《陈平山回家》、《参加八路军》、《警备队长》等。剧社在演出过程中,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宣传工作形式,每到一地,就收集该地的好人好事,把他们的事迹唱出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战斗剧社不仅是一支演出宣传队伍,也是战地工作队伍。在剧社1937年抵达晋西北时,就开始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巡回演出,在此次演出中,剧社不仅很好的完成了演出任务,也向溃兵做宣传工作,设立收容站,有计划的处理了溃兵收容工作。作为部队剧社,战斗剧社常跟随120师行军,参加战斗,如1938年12月,120师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奔赴冀中,巩固与发展此地的游击战争,剧社成员跟随战斗连队,夜晚行军,白天宿营,接受种种考验,在革命战争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在剧社发展初期,经常演出从延安和大后方学来的剧本,如《放下你的鞭子》、《军火船》等,但搬来的戏和本地实际结合得不紧密,难以满足实际斗争的需要,随着创作人才不断来到剧社,剧社的创作活动也逐渐展开。剧本创作的材料来源于实际,是剧社成员深入部队和群众中,选取生动且有教育性和战斗性的材料,加工创作形成剧本。1939年9月,战斗剧社在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县整训期间,遇上边区水灾,为配合救灾工作,剧社决定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创作,反映救灾情况。剧社成员组成创作组,去受灾村庄调查采访,最后由莫耶执笔写出了大型话剧《水灾》,成荫导演了该剧,该剧的演出,对当时发动群众进行救灾有很大作用。话剧《一万元》,是由贺龙提供故事的线索,创作人员亲自采访当事人写成的。1944年春节,剧社成员在学习民间艺术形式、深入群众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批颇受欢迎的秧歌剧,如反映大后方灾民的悲惨生活及陕甘宁边区群众对灾民救济的《逃难》;反映晋绥边区人民机智除奸的《三个女婿拜新年》等剧,这些秧歌剧在春节演出,因“全剧多采用本地方言,表达深刻动人,颇得群众好评。”[4]当地群众也因此称剧社为“咱们的战斗家”。此外,晋绥边区为了纪念抗战七周年,设置“七七七”文艺奖金以鼓励晋绥边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战斗剧社的剧本《大家好》获甲等奖金、;《新旧光景》、《甄家庄战斗》、《开荒一日》获乙等奖金;《三个女婿拜新年》、《打得好》、《劳动英雄回家》获丙等奖金。
文章来源:《戏剧之家》 网址: http://www.xjzjbjb.cn/qikandaodu/2020/0818/414.html
上一篇:中国传统戏剧走出国门之路 ——以《赵氏孤儿
下一篇:后剧作戏剧与后剧作表演